文艺信息
学习宣传先进模范|边凤鸣文学作品:平凡中坚守 ——记全国劳模张煕
发布时间:2025/7/28 10:21:19


为在全社会进一步掀起学习先进模范的良好氛围,银川市文联组织作家对近年来银川市获得国家级、自治区级、银川市级等不同层次先进模范个人代表的事迹,通过文学的形式进行生动鲜活的表现,以期达到引导大家尊崇模范,树立良好价值尺度,推动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提升的目的。为此,银川市文联在银川文艺界网开设“学习宣传先进模范”栏目,分期将我市作家创作的宣传先进模范的文学作品进行刊发。      

本期宣传先进模范:张煕,男,56岁,国家税务总局银川市税务局督办。他创新推出首府税务“五强一立”工作目标,实现税费收入规模占全宁夏规模50%以上,落实超160亿元的退税减税降费,受益主体超20余万。倾情打造的“马丽劳模创新工作室”服务模式在全国税务系统推广。化解群众“办证难”、行政事业单位社保缴费“一网通办”、涉税争议咨询调解等民生实事,发挥了“首府税务”挑大梁、勇担当作用,以高质量发展新成效为建设美丽新宁夏贡献了税务力量。先后荣获“第四届宁夏杰出青年卫士”“自治区五一劳动奖章”“自治区优秀党务工作者”“全国税务系统先进工作者”等荣誉。2025年4月,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。



全国劳动模范张煕


平凡中的坚守

——记全国劳模张熙

文/边凤鸣


人民大会堂的穹顶垂吊着万千星子,当颁奖词念到“张熙”二字时,他胸前的劳模奖章恰好接住一束斜射的晨光。一种金属的暖意透过衬衫渗进来,像三十年前那个初秋的清晨——父亲把印着“为人民服务”的搪瓷缸塞进他手心,装满开水的缸沿,在掌心烙下那点不同寻常的温度,至今依然清晰。


领奖台上的回望


领奖台的红绒布有些滑,指尖按上去时有冰丝的触感,忽然就有种与记忆中某张报表重叠的感觉。那是1992年的办税大厅,卖凉皮的马大姐递来一份营业税申报表,上面沾着星星点点的辣椒油,有一行钢笔字被汗水洇成了毛边。“小张,这税交了以后能让这群娃们多几本书吗?”她佝偻着背询问,蓝布衫的袖口磨出了纸张的白边。此刻奖章的纹路里,仿佛还嵌着那些带着生活温度的褶皱:这是汽修工老李沾满机油的指印,菜农王老汉裤脚蹭来的泥土,还有凌晨五点排队的人们,纳税人呵出的白气在报表上凝成寒霜。

掌声慢慢隐退,走廊的阳光斜斜照射进来,在大理石地面照出他驼背的影子。这消瘦的肩膀扛过太多东西了。

九十年代末,他当开票员,手工开票时那开出的票据已经堆成了山,他拿起票据时,纸张的边缘割得他手心发红;2003年非典期间,蒙着塑料布给纳税人递发票,手臂上勒出的红痕三天没消;2015年测试电子征管系统,连续四十个日夜干通宵,键盘把指尖磨出了硬茧。现在手里又多了这枚奖章,可他总觉得,真正该站在这里的,是那些凌晨三点钟来排队的纳税人,是那些拿到房产证时忍不住哭泣的大妈,是在“马丽工作室”喝到一杯热茶的老人。


从算盘到云端的迁徙


走出大会堂时,长安街的风卷着沙尘掠过脸颊,像极了银川四月的风。张熙摸出手机想给单位打个电话,屏幕开启的瞬间,映射出奖章的光。

那光里突然闪过1989年的办公室,老科长正用算盘核对报表,算珠碰撞的脆响里,夹杂着窗外卖冰棍的吆喝。那时的办税大厅,玻璃窗总蒙着层薄灰,纳税人要使劲地踮脚才能看清柜台里的人。有一次大暴雨冲垮了供电线路,他和同事们点着蜡烛开票,烛泪滴在报表上,晕开一个个金黄的故事。

“这玩意儿能比人脑准?”2008年正在推行电子开票系统,老同事老李敲着键盘皱眉。那天调试到深夜,系统突然崩溃,三百多条数据像断了线的珠子一样滚落。张熙蹲在机房地板上,看技术员拆开机箱,主板的微光映着他熬红的眼。窗外的雨砸在梧桐叶上,像无数双催促的手。直到凌晨五点,第一份电子发票从打印机里吐出来,带着淡淡的墨香,他忽然想起马大姐的话——原来那些数字真的会变成书,变成路,变成老百姓手里踏实的日子。

空间的坐标在记忆里不断跳转:从解放西街的老办公楼,到金凤区的新政务中心;从手写发票时的木头柜台,到智慧终端的玻璃屏;从骑着自行车跑企业,到坐在会议室里视频连线。去年冬天,西夏区某小区通了线上缴税系统,有位大爷不会操作,年轻干部就举着手机视频教他,教到手机发烫。“就像当年你教我用算盘一样。”老李在电话那头笑。张熙望着长安街的车水马龙,忽然明白,所谓创新,不过是让数据多跑些路途,让人们的日子过得能轻快些。


红本本里的民生温度


奖章在口袋里硌着腰,像块没焐热的石头。这让他想起2022年那个雪夜,调研“办证难”问题时走进的小区。楼道里的声控灯忽明忽暗,王大爷攥着复印件的手在发抖:“这纸都快磨破了,原件还没影呢。”墙壁上“办证难”的涂鸦被雨水泡得发胀,像道未愈合的伤口。张熙摸出钢笔,在笔记本上画下小区的位置,笔尖戳透了纸页。

“各部门数据就像隔着一堵墙。”协调会上,某单位负责人敲着桌子说。那天他没动怒,只是把调研时拍的照片推过去:穿睡衣的女人抱着孩子在寒风里排队,白发老人戴着老花镜填写表格,年轻人对着政策文件愁眉不展。会议室的空调倒是嗡嗡作响,十五分钟没人说一句话。最终,13个部门的公章在共享平台上可谓是欢聚一堂,像13颗小星星凑成了不同的星座。

第一个拿到房产证的是刘老师,他颤抖着抚摸红本本上的钢印,忽然给张熙鞠了一躬。那天的阳光特别好,小区的孩子们举着红本本奔跑,笑声惊飞了槐树上的麻雀。张熙站在人群后,看着那些挥舞的红本本,突然想起三十年前某个下午捡硬币——卖凉皮的马大姐不小心打翻了钱袋,她蹲下去一枚枚小心翼翼地捡,指尖被镍币硌得发红。那时的她不会想到,三十年后,自己会为十八万个家庭改变命运。


工作室的灯火与传承


飞机降落在河东机场时,暮色正漫过贺兰山。张熙望着窗外渐次亮起的灯火,忽然想起“马丽工作室”的灯。那盏灯曾在深夜为纳税人亮着,后来被他和同事们接过来,变成覆盖全城的光网。有一次路过金凤区办税点,他看见年轻干部小周在给纳税人泡茶,手法像极了马丽。“马师傅,你先过来暖暖手。”小周笑着说,眼里的光和当年的马丽一模一样。

2019年成立工作室联盟时,有人曾经质疑:“搞这么多烂摊子,能保证产品质量吗?”当时张熙带着团队跑遍六个区县,把各办税点的优势列成清单:西夏区擅长处理涉农税收,金凤区对高新技术企业政策熟,兴庆区老会计多……就像拼积木一样,他把这些优势模块组合起来,用网络串联成覆盖全市的服务网。试运行那天,贺兰县的葡萄种植户通过远程视频咨询完政策,激动地给技术员递来一串刚摘的葡萄:“以前得跑几十公里,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够办事了!好方便啊”

办公室的书柜最上层,摆着三样东西:父亲送的搪瓷缸,第一套电子开票系统的键盘,和年轻干部们集体签名的笔记本。有一次新入职的大学生问:“张局,您觉得税务工作最难的是什么?”他指着那茶缸:“是把'为人民服务'四个字,从纸上泡进水里,再喝进心里。”现在那茶缸还在泡茶,只是喝茶的人,把字酿造成了满城的春风。


民间故事里的精神密码



回到银川的第二天,张熙去了泾源县。回族老人马德海给他讲《柳毅传书》的故事,说柳毅为龙女传书,千里跋涉不避艰险。“就像你们为老百姓跑证一样。”老人捻着胡须咯咯地笑。张熙忽然想起解决办证难题时,某部门负责人拍桌子:“这要是出了问题算谁的?”他当时没说话,只把调研照片推过去——照片里,有位大妈举着房产证在太阳下哭,皱纹里的光环,比任何理由都有力量。

“还有魏徵斩龙的故事。”老人又说,“规矩就是规矩,来不得半点含糊。”这让他想起2017年那次稽查,某企业想钻政策空子,托人来说情。他指着墙上的《税收征管法》:“我要是破了这个例,就对不起那些老实缴税的人。”后来那个企业按规定缴了税,负责人却说:“张局你真让我明白了,做生意必须走正道。”

这些流传在塞上的故事,像一条条隐形的线,串起了古今。张熙常对年轻干部说:“税是国的骨,也是民的肉。”这话,和当年他对马大姐说的,其实没什么两样。就像泾河的河水,千百年前灌溉着农田,现在依旧滋养着这片土地——有些东西,从来不会过时。这样的时刻,便让我想起一首献给税务长河的诗:


航标


你把算盘的年轮

种进电子屏的光斑

让三十载纳税

在键盘声里

长成参天的大树


那些红本本上的指纹

洇透了多少个黎明

当18.7万套房子

终于找到合法的姓名时

你鬓角的霜

落满了银川的街巷


马丽工作室的灯光

献给最密的星群

1380户单位的指尖

在云端完成了接力赛

而你总说

众人拾柴

才能让这团火焰

烧得更旺


现在,那枚搪瓷缸

依然盛着最初的温度

只是喝茶的人

把为人民服务的字样

酿造成了

满城的春风



平凡中的坚守


张熙的故事,从来不是孤胆英雄的传奇。从手工开票到智慧税务,从蹲地捡硬币到数据跑路,他的每一步都踩着时代的鼓点。在银川的晨光里,办税大厅的玻璃擦得锃亮,年轻的税务干部们正耐心解答纳税人的问题,他们的笑容里,能看到三十年前更多年轻人的影子。

那些解决了办证难题的家庭,正在新家阳台上晒着被子;享受了退税政策,车间里的机器转得更欢快;而张熙,依旧每天提前半小时到单位,泡杯浓茶,翻开新一天的工作台账。他知道,所谓伟大,不过是把平凡的事,做得长久,做得用心。

就像宁夏大地上那些默默流淌的渠水,不喧哗,却滋养了万亩良田。张熙和无数税务工作者,正是这样的渠水,让税收的养分,悄无声息地浸润着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角落。这些故事,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,却在日复一日的坚守里,成就了属于这个时代的精彩篇章。




作者简介  边凤鸣, 女,汉族,宁夏西吉人,现居银川,宁夏银川市永宁县闽宁二中退休教师,系中国诗歌学会会员、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、宁夏作协会员、宁夏诗词学会会员、银川市作协会员。作品散见于《永宁文艺》《银川文艺界》《宁夏日报》《宁夏广播电视报》《当代文学家杂志社》《西部新乡土文学》等网络平台。2024年10月获“嘉禾花语杯”原创诗歌散文散文诗大赛优秀奖;2025年6月获“黄土地”杯全国散文大赛优秀奖。


扫一扫关注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