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艺信息
《守望黑山峡》新书发布 全景呈现黄河上游最后的大峡谷
发布时间:2025/7/28 9:22:25


前 言


黄河,中华民族的母亲河,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山的皑皑雪峰间奔腾而出,一路穿越千里,以汹涌澎湃之势抵达黑山峡。它是一部流动的史书,书写着岁月变迁,承载着无数的传说和故事。


黑山峡是黄河上游最后的大峡谷,起于甘肃靖远大庙村,终于宁夏中卫沙坡头小湾村,全长71千米。黑山峡山崖耸峙、河水幽深,因峡谷两岸的岩石多呈青黑色而得名。这里是黄河与长城“双龙”共舞的形胜之地,也是我们血脉所依、根魂所在的美丽家园。峡谷深处的岩画、长城遗址随风远逝,黄河岸边的水车、梨园果树生机盎然。七姊妹、老两口、三兄弟……峡谷沿岸的礁石被赋予了拟人化的品格特征,这些景观成为一代代沿河而居的人们与黑山峡相依相生的见证。


《守望黑山峡》以黄河黑山峡为主线,贯穿历史与现实、自然与人文的影像关联,旨在向读者直观呈现黑山峡壮美的自然景观和浓郁的风土人情。画册汇集了170余幅摄影作品,分为“山水间”“梨花处”“乡愁里”“长河阔”四个篇章,从不同视角展现黑山峡的万千气象,以及人们在时代变迁中的多彩生活,让我们感受穿越历史时空的邈远与深邃,更让我们体会黄河文化积淀的层累与厚重。


黄河九曲千山远,长城蜿蜒万里长。作者满怀对黄河、长城的深厚情感与文化关切,历时8年,沿着大河追寻历史,感受当下;用镜头和文字记录黑山峡的风物和故事,定格春生夏长、秋收冬藏的生命瞬间,记录脱贫攻坚、乡村振兴的时代变迁,讲述带有温度的“黄河故事”。


走进黑山峡,开启一段跨越千载的守望之旅,不仅可以感受到历史文化的浓厚气息,也可以触摸到时代发展的强劲律动。谨以此画册,献给世代生活在黑山峡的人们,献给黄河滋养的山川大地,献给我们生活的这个伟大时代!



部分图片


雪落黑山峡

黑山峡黄石漩段

双漩顶烽火台遗址

黑山峡峭壁矗立

远眺观音崖

黄河中的“老两口”礁石

黄河哺育的村庄——南长滩

梨花节期间的南长滩黄河渡口

北长滩黄河水车

北长滩黄河水车制作技艺传承人

黄河水从家门前流过

古梨树下的大排梯

金秋时节的南长滩院落

大庙梨园中的传统民居

南长滩闺中待嫁的姑娘

南长滩乡村流水席

喂羊的村民

腊月里宰山羯羊的村民

春节前夕理发的村民

沙坡头

沙坡头羊皮筏子漂流

在大柳树坝址休闲游玩的人们

黑山峡大柳树段


黑山峡作为黄河上游壮美的大峡谷之一,始终牵引着人们的目光和追溯的步履。滋养宁夏平原的黄河水在黑山峡潜藏积蓄着怎样的生命力量?作者一次次溯源而上,顺流而下,往返穿行在黑山峡,以一种文化沉浸的体验方式寻找答案,抒发胸中像黄河一样汹涌澎湃的激情。


80多年前,著名记者范长江乘坐羊皮筏子穿越黑山峡,被这里的气势所震撼,在其所著的《中国西北角》中感慨写道“峡势颇不减于长江三峡中巫峡的作风”;当下,跟随作者的镜头走进黑山峡,气吞山河的壮丽景观、绚丽多彩的生活景象,都将成为关于黑山峡的影像样本;未来,黑山峡水利枢纽工程规划蓝图终将变为现实,也将向世人展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。摄影是时间的摆渡者,希望再过80年,画册中的图片依然能在历史的语境中,呈现一幅幅余温未尽的生动图景。


摄影作者



李鹏,中国摄影家协会艺术摄影委员会委员、宁夏摄影家协会主席、宁夏艺术摄影学会副会长,宁夏博物馆副研究馆员。个人代表作《舞动的长城》《闪光灯下的一百零八塔》等,举办《守望的天空》《长渠流润宁夏川》《黄河水润闽宁镇》《家在黑山峡》等个人摄影展,组织策展《朔地风骨今犹在》《塞上黄河天际流》《乡村里的宁夏》《今朝锦绣山河间》等主题摄影展。出版专著《峡光魅影》《古峡往事》,发表宁夏黄河文化相关论文、评论十余篇。


文字作者



张妤,出版系列编审职称。大学本科毕业,汉语言文学专业,在北京广播学院研修电视新闻方向。先后在银川电视台任记者、编辑、主持,在宁夏人民出版社、阳光出版社、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任编辑室主任、副社长、副总编辑。入选第三批宁夏哲学社会科学和文化艺术领军人才培养工程。个人出版专著《不惑集》,所著文章《塞上江南勿忘我之达国华》英文版、《吾心安处是吾乡》英文版、《来到宝岛台湾》英文版等被收录在新星出版社外宣图书中。












扫一扫关注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