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为进一步加强全体干部职工的思想道德建设,推动市文联“让党中央放心 让人民群众满意”模范机关及文明单位创建工作,银川市文联邀请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、第十二次全国妇女大会代表、第十二届全国青联委员、宁夏著名农民作家马慧娟,为市文联全体干部职工作了一场题为《走出黑眼湾》的“道德讲堂”专题讲座。
黑眼湾是哪儿?黑眼湾是宁夏固原市泾源县的一个小村庄,也是1980年出生的马慧娟的故乡。马慧娟从她的故乡黑眼湾讲起,分享了她少时对书籍的渴望,获得书籍的不易。1996年她初中毕业辍学,接过父辈手中的锄头,成为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。2000年,马慧娟的家移民搬迁至吴忠市红寺堡,她像其他勤劳质朴的农民一样,忙着种地,忙着打工,为自己家更美好的生活努力着。2008年,马慧娟用自己的劳动所得买了自己的第一部手机,有了这部手机,她尝试着在QQ空间的留言区,撰写随笔说说,得到了不少网友的点赞鼓励。2014年,她的首部作品散文《我们苦中作乐的生活》在《黄河文学》杂志发表。这使得年少时酷爱读书的马慧娟,终于找到了表达自己的最佳方式——进行文学创作,从此她一发不可收拾。她的散文、小说、报告文学陆续在《人民日报》《民族文学》《朔方》 《黄河文学》《天津文学》《回族文学》《散文选刊》《山东文学》《当代人》《中国艺术报》等区内外各级刊物,报纸发表,共计上百万字。她出版了散文集《溪风絮语》、《希望长在泥土里》、《农闲笔记》、报告文学《盐池故事》《走出黑眼湾》,小说《出路》,共计6部。2016年,“拇指作家”马慧娟事迹被媒体报道,引起北京卫视的注意,她受邀登上了北京卫视《演说家》录制现场,分享了她的文学创作经历,让外界更广泛地知道了她。
2016年、2019年,马慧娟先后成为了鲁迅文学院少数民族班27期学员,鲁迅文学院第36届中青年高级研修班学员,2016年、2020年她成为了宁夏作协、中国作协会员。
她的作品《溪风絮语》《希望长在泥土里》被国家图书馆收藏,《溪风絮语》入围第十二届骏马奖评选,《溪风絮语》《希望长在泥土里》入选人民出版社中小学生馆配图书。
2020年、2022年,她获得第三届朔方文学新人奖、第十届“宁夏文学奖”。
她先后被评为第三届“宁夏好人”、获得2021年中宣部,农业农村部,乡村振兴局组织的2021“乡村阅读榜样”称号、2021年全国妇联组织的第三届“百个巾帼好网民”称号、2022年中宣部,农业农村部,乡村振兴局举办的首届全民阅读大会·“乡村振兴十大阅读推广人”、2022年宁夏回族自治区“三八红旗手”。
此外,她还当选吴忠市第五届,第六届政协委员,红寺堡区第三届,第四届人大代表,常委,被聘为宁夏移民博物馆名誉馆长、红寺堡区作协名誉主席、吉林大学文学院暨新闻传媒学院兼职教授、宁夏国际语言学校客座教授等。
马慧娟之所以选择以《走出黑眼湾》为讲座题目,是因为她的一篇发表于《黄河文学》杂志2021年10/11期合刊的题目为《走出黑眼湾》的散文。这篇文章入选2021年中宣部出版局主办、中国期刊协会承办的第五届“期刊主题宣传好文章”,实现了宁夏期刊在该项活动零的突破。一个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山里女孩,从贫困的故乡——一个叫黑眼湾的贫困大山里的小村子,搬迁至黄河灌区的红寺堡,一路对未来充满着希望,用文学方式呈现着她对生活的理解、追求与希冀,她从地理上,从精神上都走出了贫困的故乡黑眼湾。而今那个大山中的小村子黑眼湾已不复存在,早已成为她心灵的故乡,她的文学梦出发的地方。她的身上正展现着我们这个时代蓬勃奋进脉搏的强劲律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