党纪学习教育
许金平:俭以养德,淡泊明志,弘扬正气,润物无声——学习《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》有感
发布时间:2025/6/24 9:23:06


       近期,按照银川市文联的学习要求,我通过深入学习中共中央、国务院印发修订后的《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》,进一步树立起弘扬艰苦奋斗、厉行节约的优良传统思想,具体有以下三方面体会。


       一是俭以养德,完善人格。“静以修身,俭以养德,非淡泊无以明志,非宁静无以致远”,此为诸葛亮《诫子书》的名句,俭朴的生活方式有助于艺术家专注于创作,司马光在《训俭示康》中指出:“俭、德之共也”,节俭被视为培养正直品性的根本。明代晚期著名学者吕坤《呻吟语》有“俭则约,约则百善俱兴;侈则肆,肆则百恶俱纵”的名言,说的是人的生活勤俭了,对自己便多有约束,有了对自己的约束,诸多美好的德行便会产生;人的生活奢侈了,便会变得傲慢放纵,一旦变得傲慢放纵,诸多丑恶的行径便会更加放任。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,若沉溺物欲,则易丧失对真善美的敏锐感知,节俭不是生活方式的简单选择,而是通过“克己”实现艺术提升的必由之路。通过这个重要传统美德不断提高自身的学养、涵养、修养,加强思想积累、知识储备、文化修养,成为品德高尚、艺术精湛的人,用道德力量感召人,以艺术作品感化人。


       二是淡泊名利,弘扬正气。文艺工作者通过淡泊名利、厉行节约来提升艺术高度,本质上是‌将物质生活的简朴转化为精神创作的丰盈‌,这一过程既是对艺术本质的回归,也是对时代精神的呼应。简朴的生活能让艺术家更敏锐地感知社会变迁与人民需求。文艺家的知识水准、胸襟境界、人生高度,直接决定了作品的艺术浓度和思想厚度。古人讲,“凡作传世之文者,必先有可以传世之心”。这就要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淡泊名利、甘于寂寞、不懈追求,不断更新知识结构,广泛学习各种知识,吸取精华,守正创新,潜心创作,开阔创作视野,增强对艺术的感悟和表现能力,更好传播先进文化、弘扬人间正气、塑造美好心灵,讲好银川故事,为历史存正气。


       三是传达美德,润物无声。勤俭节约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,不仅是一种生活态度,更是一种深刻的生活哲学。它超越了单纯的经济范畴,彰显了一种深刻的生活态度和价值追求。孔子的弟子颜回“一箪食,一瓢饮,在陋巷,人不堪其忧,回也不改其乐”——颜回用竹篮盛饭,木瓢饮水,住在简陋的房屋里,却因心中有道而富足。颜回告诉我们:真正的贫穷是心灵的空虚,而非物质的匮乏,体现了颜回在简朴的生活中践行着“知足常乐”的千年智慧。作为一名文艺工作者,通过简朴的生活,能够更深刻体会到生活中的细节和人民的的情感,同时通过有温度和共鸣的文艺作品在全社会宣传勤俭节约的思想,让观者在欣赏文艺作品的同时,也能深刻感受到这份美德所蕴含的深厚力量,从而呼吁人们回归自然、珍视资源、倡导绿色生活,提醒人们环境保护的紧迫性,激发社会的同情与援助之心,真正做到“春风化雨、润物无声”。





扫一扫关注微信