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为在全社会进一步掀起学习道德模范的良好氛围 ,银川市文联组织作家对近年来银川市获得国家级、自治区级、银川市级等不同层次道德模范先进个人代表的事迹,通过文学的形式进行生动鲜活的表现,以期达到引导大家尊崇道德模范,树立良好道德价值尺度,推动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提升的目的。为此,银川市文联在银川文艺界网开设“学习宣传先进模范”栏目,分期将我市作家创作的宣传道德模范的文学作品进行刊发。
本期宣传道德模范:郎志存,男,58岁,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儿科主任。他坚守儿科临床一线,钻研业务、无私奉献,成功救治了多例病毒性脑炎、血小板减少性紫癜、药物过敏性休克、重症肺炎等疑难危重病例,注重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,带领普儿科开展支气管肺泡灌洗术、重症及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的诊治、经胃镜消化道异物取出手术等新技术新业务。先后代表医院参加我国第16、17批和第23批援贝宁医疗队,郎志存作为儿科专家,诊治急诊患儿数万人次,同时开展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蓝光治疗、新生儿窒息复苏术、儿童心肺复苏术等新业务,建立了“贝宁(洛克萨)—中国(银川)远程会诊中心”和“远程心电诊断中心”,首创使用“互联网+医疗健康”远程会诊系统进行专家会诊,开启了我国援外医疗队“互联网+医疗健康”远程指导手术应用与发展的里程碑,他将中医针灸带到当地医院,并在贝宁科托努市苏卢莱雷区大学医院设立“中医诊室”,使中医诊疗技术走出国门,在非洲大地上开花结果,为援外医疗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。2023年10月,被中宣部授予援外医疗队群体代表“时代楷模”称号。

郎志存的医者仁心与大爱远征
文/李晓哲
在非洲贝宁的烈日下,一位中国医生手持银针,正专注地为抽搐的患儿施针。当非洲同事惊叹于这根细针的神奇疗效时,他们或许不曾想到,这套来自中国的传统医疗手法,已经在贝宁的土地上接续了整整十五年,而银川市第一人民医院普儿科主任郎志存,正是让针灸这一中国传统医疗技术在非洲贝宁落地生根的有力推手。他用两次援非的执着、9380人次门诊接诊和2017次危重患儿的救治,推动了中医药在“一带一路”国家生根发芽,在中非大地上书写着新时代的中国医者传奇。
生死线上的无畏抉择
2010年夏天,当郎志存以中国第16批援贝医疗队员身份第一次踏上贝宁洛克萨的土地时,眼前景象让当时已从业二十年的这位儿科专家心头震颤:没有血压计的“监护室”里挤满危重患儿,发黄的病历本上潦草地记录着“疟疾”“伤寒”,而最刺眼的,是门诊登记表上触目惊心的8%艾滋病感染率。在这样连基本防护都难以保障的环境里,郎志存开始了与死神的拉锯战。
2011年5月的一个深夜,至今仍烙印在郎志存的记忆深处。面对因颅内感染急需进行腰椎穿刺的艾滋病患儿,简陋的医疗条件让诊疗变成一场生死博弈。在医院最后一套专用针已经消耗殆尽的情况下,他拿起一支5ML注射器针头尝试进行穿刺;在前两次失败后,他依然没有放弃,在第三次努力时,患儿突然剧烈抽搐,染血的针头意外刺破了他的手指,但他在快速进行了消毒处理后,继续为患儿进行诊治。接下来的半年时间里,这个向来沉稳的医生第一次体会到了“度日如年”的忐忑和煎熬。直到经过数次抽血化验均确定HIV检测结果为阴性,他才放下心来。这样的切肤之痛,为他在后来的诊疗中积累了“望闻问切”判断艾滋病的经验:遇到发烧不退、腹泻不止、结核久治不愈、口腔黏膜经常感染、反常的极度消瘦等症状,他都会优先考虑艾滋病筛查,而筛查结果很少有判断失误,这让当地同行惊叹不已,笑称他为“艾滋医生”。
2013年早春的一天,一对夫妇带着身患疟疾的三胞胎患儿来到医院,因为贫穷,他们痛苦地做出了放弃最小患儿“舍一救二”的决定。“三个都要救!”——郎志存掏空自己口袋买来救命药品的场景,成了贝宁洛克萨中心医院口口相传的佳话。患儿父亲摘下自己的“护身符”戴在郎志存身上含泪感慨:中国医生才是他们最大的“护身符”。援贝四年间,郎志存在没有心电监护仪的病房里完成2017次危重患儿抢救,用听诊器和手电筒搭建起生命的最后防线。
传统与现代的医疗交响
在抗击脑型疟疾的战场上,当最廉价的镇静药因贫困成为当地百姓眼中的“奢侈品”时,郎志存行李箱里的针灸针成了破局关键。2012年雨季,脑型疟疾如风暴席卷贝宁的村庄,看到那个因买不起镇静药的惊厥患儿在病床上抽搐,他果断取出银针刺向人中、合谷穴位。奇迹发生了——随着针尖轻颤,患儿逐渐平静。这个瞬间,不仅让非洲同事见识了中医的神奇,更催生了贝宁首个“中医诊室”的诞生。如今,苏卢莱雷区大学医院的中医诊室里,针灸治疗疟疾后遗症已成为特色项目;贝宁纳迪丹古妇幼医院中医科和“中医反射康养法”培训基地挂牌成立,中国古老的岐黄之术在非洲大地焕发新生。
而真正让现代医疗之光穿越万里山海屏障的,是2023年3月29日那个被载入援外医疗史的时刻。面对巨大的甲状腺肿瘤患者,郎志存带领团队架起了跨越1.2万公里的“生命之桥”。当银川专家通过远程系统指导贝宁医生的手术刀精准避开颈动脉,成功摘除10厘米的肿瘤时,“互联网+医疗”的创新模式也在非洲大陆扎下根基。如今的洛克萨——银川远程会诊中心,每月处理200余例疑难病例,让“中国方案”通过光纤持续滋养非洲医疗。
永不褪色的初心印记
在郎志存的诊室里,那个挂着熊猫玩偶的听诊器依然在岗,那是他初到儿科时为安慰哭闹患儿系上去的。“每个孩子都是国家的大熊猫”,这句朴实的话语,道尽他对儿科生涯的坚守。自1991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毕业起,郎志存便扎根儿科临床一线。面对被称为“哑科”——低龄患儿难自述、家长描述不清不准、病情瞬息万变等诊疗障碍的挑战,他淬炼出超常耐心与洞察力。34年如一日坚守诊室,规范诊疗流程,独创“三查五问”诊断法,精准处置脓毒性休克、多脏器衰竭等危重急症,累计抢救数千名危重患儿。从新生儿窒息复苏到罕见病鉴别,他用精湛医术守护生命花开,用“宁可多查十次,不能误诊一人”的准则,在无声战场书写医者仁心。那个辗转多院未确诊的5岁患儿,在他的远程会诊协调下获得北京专家救治;疫情防控期间年过半百的他连续值守72小时,在门诊与病房之间走出了“最长查房路线”。这些日常点滴,编织成“患儿永远比下班重要”的职业信条。
两次援非经历,让他对医者使命有了更深领悟。2019年再度出征贝宁时,他不仅是医生,更是带着102条管理制度和“十件实事”清单的开拓者。从建立医疗队“云课堂”到组织国庆义诊,从创建救助基金到培养当地骨干,他将医疗援助升华为可持续发展的系统工程。这些创新让医疗援助从输血变造血,用中国智慧激活了非洲医疗的自我生长。
大爱无疆的精神丰碑
2023年金秋,当“时代楷模”的荣誉证书映亮郎志存的面庞时,他眼前浮现的是贝宁患儿康复后的笑脸。从黄浦江畔到尼日尔河滨,从青葱学子到援外楷模,他用半生时光诠释了何谓“医无国界”。那些在简易病房不眠的夜晚,那些跨越洲际的远程会诊,那些针灸针连接的生命奇迹,共同铸就了新时代中国医生的精神坐标。
在颁奖典礼的聚光灯外,郎志存最珍视的荣誉,是洛克萨母亲们送给他的土著语名字“阿密郎ami lang”——意为“朋友郎”。这个称谓,承载着中国援外医疗队60年来的精神传承,也预示着新时代医者仁心的永恒远征。当更多年轻医生沿着他开拓的道路走向世界时,“不畏艰苦、甘于奉献、救死扶伤、大爱无疆”的医疗队精神,正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蓝图上,书写着愈发璀璨的东方篇章。
作者简介:李晓哲,男,汉族,1975年12月出生,中共党员,现任银川市永宁县文联副主席、宁夏摄影家协会理事、银川市作协会员。